close

劉逢軍先生:打開心鎖,放平和出山

世上本無枷,心鎖困住人。自己不鎖自己,天下沒有困死人的牢籠。想想生活中的事,一些人心中之苦常常是木匠造枷自作自受:沒有戀人想戀人,結婚之後吵鬧終生;沒有子女想子女,生子不孝則成了掘墓人;沒有官職痛苦,有了職務寵辱皆驚更加痛苦;沒有錢痛苦,有了錢後忘乎所以貽患無窮;等等。這些狀況皆因不悟所致,屬於為自己製造痛苦。我認識一位元老省委書記,他在文化革命中,曾被打成「六十一個叛徒」之一,每當批鬥會時,他便進入了清淨狀態,一場折磨下來,別人精疲力盡,他反倒紅光滿面。所以,文化革命結束後,他精神飽滿地上任,其身心狀況令人贊慕不已。分析此君,給人以啟示:文化革命中的大氣候對多數人來說均如大鎖,但由於此君心中沒鎖,所以始終未被困住。想想現今,再有難處也遠不及文化革命中的一些人受害之苦。所以,打開心中鎖,放平和出山,才合乎天地運行的法則。天地平和無憂無慮,因而能長久。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一切成敗毀譽,都不影響平和寧靜,做到來去自如,樂天知命,才能談養生。《論語》記載,有一個叫子文的人,是楚國的上卿,執政者。他三次當令尹,沒有喜悅的顏色;三次被罷免,也沒有表現出憤怒。其心胸寬大的長者度量,與患得患失之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。

有一個佛學故事說:一位僧人替一家施主做法事,事後主人發現家中丟失二十兩白銀,便懷疑和尚所為,氣勢洶洶到廟中索取。和尚明白來意後,取出二十兩銀子說:「施主請把銀兩拿走。」這人接過銀子怒氣沖沖回到家中,其弟才告知,昨天因事情緊急,拿走銀子而未及交待。他聽後恍然大悟,萬分羞愧,急忙到廟中送還銀兩,向僧人連連道歉。和尚接過銀子只說了一句話:「阿彌陀佛,善哉!善哉!」然後送客關門。和尚所為是對的。一個有口皆碑的大師,被誣偷銀,雙方皆無證據,有口難辯。與其對簿公堂,只能是事出有因,查無實據,引起眾人猜疑。既然錢是身外之物,無須戀之,讓它去吧!順其自然必有其果。

上面兩個人物,一個在名利場,一個在空門,兩人內心的平和是相同的。更令人深思的是,和尚因心中無鎖,外界的變化,絲毫不影響其心中的平和。相比之下,再看我們身邊的兒女情長之苦,追逐名利之累,應有所悟。

在生活中,尋配偶,乃人之常情,但須志同道合,反之,則如同早進墳墓。所以,沒有合適人選,急有何用?生命誠可貴,愛情價更高,若為自由故,兩者皆可拋。倘若有人晚年才尋到知己,可能比沒有愛情卻早早戴上婚姻枷鎖而煎熬一生的人更幸福。

盼子女成才是天下做父母的共同心願,但未必所有的子女都能成才。六祖惠能法師說:「如來,如來,本來如是。」給了冶煉溫度,煉出金子的是因為它本質是金;煉出鐵的是因為它本質是鐵。強要將鐵煉成金是妄想;欲把金煉成鐵也是徒勞。所以,對子女不必操持過細,他們的事業、婚姻也很難被父母所左右,父母除為他們提供正常身體和學習的條件外,主要應讓他們懂得和掌握人生的大道理,足矣。

想做官不是壞事。人民把權力交給你,你以自己的德才「為官一任,造福一方」,功過任人評說,自己做到寵辱不驚,又哪會有苦惱可言。反之,為個人利益患得患失,甚至像歷史上的奸臣那樣口是心非,爭權奪利,欺上壓下,壞事做絕,到頭來只能以苦惱告終,萬劫不復。

賺錢無可非議。商品經濟社會之中,以公平的商品交換獲得利潤實屬正常。「君子愛財,取之有道」。有錢不為錢所奴,用之得當,造福於社會,定會輕鬆自在。否則,錢財會變成相應的枷鎖。

録自:《大道堂養生理論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七格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